初步了解圖資是什麼後,你可能會有進一步的疑惑,所以咧?了解資訊的蒐集、組織、儲存、傳播、檢索、到使用資訊這整個過程(當然這只是方便掌握資訊科學全貌的一個架構),和我們的生活又有何相關?在圖資系打滾的經歷讓我們呈現出和其他人何種不同的特質?
身為一群處在旁人看來神秘不可解的圖資系整整四年的大學生,我們無不時時捫心自問,到底一路下來自己是學到了什麼啊......,這幾乎已經成為一個確認自己存在價值的大哉問──如果不想一路被親朋好友的關切質疑洗腦,對所謂「冷門科系」的出路前景憂慮不堪,自我認同徹底瓦解的話,這個過程實在是必須的──儘管這樣一路問了四年,直到決定寫作這篇文章前,我們依舊在例行會議上艱困而糾結的討論著這個問題,但不可否認,也值得慶幸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存在,而這些答案都有其份量,足見在圖資所學的確對我們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這也是InfoChamber開站,待辦清單都已經徹底炸裂的我們還能氣定神閒(有嗎)在此寫部落格的理由。
身為一群處在旁人看來神秘不可解的圖資系整整四年的大學生,我們無不時時捫心自問,到底一路下來自己是學到了什麼啊......,這幾乎已經成為一個確認自己存在價值的大哉問──如果不想一路被親朋好友的關切質疑洗腦,對所謂「冷門科系」的出路前景憂慮不堪,自我認同徹底瓦解的話,這個過程實在是必須的──儘管這樣一路問了四年,直到決定寫作這篇文章前,我們依舊在例行會議上艱困而糾結的討論著這個問題,但不可否認,也值得慶幸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存在,而這些答案都有其份量,足見在圖資所學的確對我們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這也是InfoChamber開站,待辦清單都已經徹底炸裂的我們還能氣定神閒(有嗎)在此寫部落格的理由。
回到正題上,一開始提到資訊由蒐集、組織、儲存、傳播、檢索、到使用,這整個過程被稱作資訊流(information flow):想像資訊是一條大河,從上游被製造出來,經過一連串處理與傳播的過程,最後終於能被中下游的人們提取利用。這個比喻對於資訊從被產製,到來到我們眼前的過程或許直觀不過,但若對於資訊整個流程有更深一層的剖析,在運用資訊上會有更多幫助,而不單單只是在搜尋引擎上漫無目的與毫無章法的走馬看花。
當你有了上游資訊生產的觀念,你就能分析出更完整的資訊源頭,例如我們要申請大學、研究所,可能的來源或許是系所出版品與文宣;學長姊的口頭建議、備審資料;上榜心得、校系網站簡介等網路訊息。這個例子只是非常粗淺的區分,圖書館不是只有書──就連「書籍」的概念也並不如想像般單純,它們還能繼續細分下去,有不同的功能與型態──網路也不是只有維基,尤其面對複雜的問題,或許Google大神並不總是能恰當的伸出援手(雖然這很難想像,儘管Google不失為一位好戰友,但在圖資的時光足以讓人對它信心動搖啊),自己需要獨立蒐集資料時,了解資訊在哪裡,才能得其門而入,找到可信賴的來源。
同樣的,當你有了檢索的相關概念,你也就更有辦法擬定查資料的策略,而不會被自己隨興下的關鍵字鬼打牆,或是直接在爆量的資訊裡載浮載沉,陷入令人沮喪的「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A路走不通還有B路,其實檢索除了一般習以為常的關鍵字全文搜尋外還有許多替代方案,亦並非一戰就能成功。總而言之,在資訊流的架構範圍裡,我們可以更為有效的運用資訊,知道我們要去哪裡找到它,怎麼找,找到了要怎麼運用,才能發揮效益。
為何這個過程如此重要?就算我們之前對圖資一無所知,不是好像活得也還不賴?其實對於資訊的運用,最終的目標是要能促成知識的產生,聽起來是件很崇高的事情嗎?其實並不!雖然知識這個詞一搬出來便給人一種冠冕堂皇的壓迫感,但事實上知識並不只存在於學院之中,大至在職場中嶄露頭角,要快速而精準的處理工作事務,和客戶與同事應對......俯拾都是知識,小至在生活之中能夠聰明的採購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或打理報稅、理財、醫療安養、旅遊種種事宜,無不需要掌握各式各樣的資訊,經驗老道後甚至能內化成知識,這也才有生活各種達人的出爐。這還只是就實用的層次言之,更不用說我們接觸許多媒體資訊,如何對社會議題形成自己的看法,這些都是從資訊到知識的具體展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請問可以介紹一些檢索的技巧嗎?
回覆刪除或是檢索技巧歷史的演變
嗨你好!
回覆刪除關於google檢索技巧,我們在六月有安排一篇文章介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