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o

策展的數位新舞台─談數位策展

2015/8/16
策展的數位新舞台─談數位策展


提到「展覽」,也許你會聯想到博物館、美術館、前衛或古老的藝術品與文物,但隨著數位環境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展覽也從實體空間跨越到虛擬空間,我們不再一定需要出門才能看展覽,螢幕就是舞台、展場,透過數位化和網路,就能將展覽送到你的眼前,而資訊科技的發展、數位原生內容的增加,都讓一個我們對於展覽的想像有了更多的可能。
其實策展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有彈性的流程,針對某個主題,也許有成千上萬的素材,從這浩瀚的素材宇宙之中,依據特定的關懷焦點,挑選出特別核心的素材,加以整理、組織、和呈現,便是策展的基本精神。當我們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到各種網路或數位化的素材與呈現平台,我們便在進行數位策展。數位形式的資訊若能妥善、保存、分享,將能夠跨越時空,觸及更廣大的群眾,並降低實體資訊被運用的障礙,被反覆運用,產生更大的價值,例如我們很難想像一幅實體圖畫同時被數百個人取得、欣賞,但透過數位化的方式,這一點都不是難事。

數位策展的方法

提出社群媒體最佳化 SMO (Social Media Optimization)概念的Bhargava(2012),就其觀察網路上的策展內容,整理出數位內容策展有五種採用方法:
  1. 匯聚(Aggregation):匯聚特定主題最相關資訊於一處,最常見的形式是目錄式的部落格文章。
  2. 精萃(Distillation):去除主題相關的所有雜訊,聚焦在最重要和最相關的概念,即主題概念的去蕪存菁動作。在大量的相關資料中進行過濾篩選,以產生相關性、完整性較高的文章。
  3. 洞察(Elevation):策展人藉由其大量日常心得累積而提出更普遍的趨勢或洞見。不同於前兩項的資料匯聚與選擇,此方法更強調策展人本身所具備的能力,在整理大量資料的過程中,提出個人的創見與看法。
  4. 混搭(Mash-up):合併一個主題的不同內容,產生一個新的觀點。
  5. 時間年表(Chronology):按時間先後排序組織歷史資訊,通常依時間表策展某一特定主題的演變。

圖書館也來數位策展

從此我們看出其實只要對於某些主題有相當的認識,並能夠有相當的敏感度,把雜訊去除,找到一個清晰可見的脈絡,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策展人。而圖書館員長期以來便以保存、提供資源為專業,對於組織也有一定的敏感度,所以在策展上有相對的優勢,另一方面,策展這種主動推內容的方式,也能讓館員在知識隨著網路的發展取用越趨容易的今天,由傳統被動的中介者,轉向主動營造參與式文化(黃昭謀,2014),透過內容搭建而成的橋樑,走入公眾之中,用資料「說故事」,發揮「人」的智慧資源和專業。
例如紐約公共圖書館(NYPL)便透過Pinterest建立主題布告欄(board),再加以上傳內容,或釘選(pin)來自他人布告欄或任何網頁素材的功能,建立了主題豐富的布告欄,主要以圖片為主,至今創有32個主題,如What NYPL is Reading, NYPL’s Current Events, 甚至是What’s on the Menu, Wedding等較為生活化的主題。



美國愛荷華州的狄蒙公共圖書館(Des Moines Public Library)也利用圖文影音型的策展工具Flipboard創建三本主題雜誌,包括Views & Reviews、The Picture Show、Groove,分別替讀者集結書評、娛樂、音樂等主題資訊。





參考文獻
黃昭謀(2014)。參與式文化的公共圖書館:從數位內容策展談起。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2(1),17-36。
Bhargava, R. (2012). How Curation Could Save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World, 29(1), 20-23.
author profile image
Abdelghafou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