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o

茶水間的資訊交流

2015/6/2
茶水間的資訊交流

看到標題你一定會想問,「什麼?茶水間也能寫成一篇文章?」,沒錯,其實資訊的交換與傳遞並不是只有在網路、新聞媒體上,在我們日常生活與學校、公司裡,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都存在著資訊的交換與傳遞,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茶水間裡的資訊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交友小圈圈,你一定有一起吃飯上課上廁所的好麻吉,但也有一學期說不到三句話甚至根本不知道他是誰的同學;工作的時候跟隔壁桌的同事通常比較熟,隔壁間或不同樓層的同事通常也不知道是誰,而這些情形可以用Granovetter (1982)的強弱連結概念來解釋。

以大學系內必修課的分組報告情形來舉例,通常在大二之後,同學之間都因為性格、辦活動、興趣而組成各式各樣團體,或大或小,但是在每個小團體裡,彼此都是「強連結」(strong ties),彼此朝夕相處,如膠似漆(!?)。但是在小團體與小團體之間則是「弱連結」(weak ties)。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資訊的交換在每個小團體之間相當頻繁,但是小團體間的互動反而就比較不熱絡,由每次小組報告每組的組員組成,常常都是固定班底就可以理解。

下面是強弱連結概念的示意圖,虛線是弱連結,實線是強連結,我們可以看出小團體內多為強連結,小團體與小團體之間則為弱連結。



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然而我們很可能就這樣處於相同背景、喜好、類型的圈子裡,不易接觸到其他圈子中不同背景的人。而學校、公司裡的茶水間與化妝室卻提供了不同圈子與背景的人碰面與交流的機會。

這樣的碰面可以用資訊場的概念(Counts & Fisher,2010)解釋。這些不預期的碰面稱為暫時性場域。換句話說,資訊場是在不同的次脈絡(不同於正式場合的主脈絡)下,不同社會類型的人因為分享資訊,帶動出資訊的流動,但從中獲得的資訊,人們不一定會直接應用,而是經過某些考慮後以不同的方式應用。

資訊場理論關注於人與人在非正式的社交場合中的資訊行為,並且這些互動是「暫時性」;社交互動是最初的互動,資訊交流其實是副產物;不同社會類型的人,在場域中被期待扮演不同的角色等等。

除了茶水間,在洗手間這個場所也有類似的性質,具備資訊場域發生的因素。

像是在飲水間時,我們在飲水機前裝水時碰到其他同學,這是暫時性的行為,但是所遇見的同學是隨機且不能預期的;同學與同學碰面時禮貌地的打招呼與寒暄,方始是純屬社交性的行為,但如此一來,讓平常分屬不同團體或領域的同學獲得交談的機會,產生突發式的閒聊,但是閒聊即表示不帶有目的性,是自然而然有輕鬆的談話,開展彼此資訊分享的行為。

另外,對於對象的不可預期,有時候也會遇到教授或是不同年級的學長姊弟妹,這些都是分屬不同團體的成員,透過這樣短暫交談所形成的資訊交換,可以獲得平時在自身團體與生活圈所無法觸及的訊息,這也是 Erdelez(1997) 所提及的資訊偶遇情境。

再來是關於男性洗手間,由於男女性先天生理的差異,故在洗手間的設計上亦有不同。男性洗手間的設計使得男性可以有交談的機會,就男性的成長經驗,在洗手間聊天大部分都是很自然而然的現象,而這種交談多以短暫且漫無目的的方式為主,兼具暫時性與突發性,對象亦是不可預期,所以符合資訊場域的要件。

再回到Granovetter的連結理論,在飲水間從比較不熟的同學(弱連結)獲得的資訊,較強連結有特殊價值,因為我們平時習慣處於一個團體中,在其交友圈中資訊的類型與範圍過於相似,因此會受到侷限,所以人從不同的背景與環境中所獲得的資訊,可以彌補自身所屬背景與團體的不足。而當同學回到自身所屬的同學之中(小團體)時,這些熟識的同學們(強連結)並非沒有任何價值,相對地,他們便成為你的「資訊效益者」 (information validator) ,他們可以對於來自外界其他團體傳入,或者是自身成員帶入的新資訊,進行價值判斷以及提出看法,進一使得這些資訊更加充實與去蕪存菁。

參考文獻:
  1. 張郁蔚(2005),日常生活資訊尋求模式之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九十四年第二期 (2005.12)
  2. 葉乃靜(2013),由家庭主婦的資訊行為研究反思「資訊場」理論,圖書資訊學研究,7:2 (June 2013);123-152
  3. Counts, S., & Fisher, K.E. (2010).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as information ground: A case study.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32(2), 98–115
  4. Granovetter, M. (1982).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In Marsden , P. V. & Lin, N.(Eds.),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pp.103-130). Beverly Hills, CA: Sage.

author profile image
Abdelghafou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no